虐恋是否与完成「自我同一性寻求」有关?

有学者认为,从心理学角度分析,虐恋其实是一些人在完成「自我同一性寻求」过程中的一步。心理学中,「自我同一性的寻求」是每一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应该需要完成的一步,包括自我求异、自我定位、自我价值的肯定等诸多丰富的内容。
但实际上,许多人,尤其是中国人,都延迟完成或没有完成这个过程,甚至有人一辈子也无法完成。而无法完成「自我同一性的寻求」的人,即便是现实生活也比较成功,但潜意识中仍然会有迷茫、不满足等缺失感。这些缺失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所爆发,体现在个体在一些极端的方向寻找自己的定位,获得某种满足和平衡。
「虐恋作为亚文化存在,是有进步意义的。它意味着人们有自我表达的空间和自由了,有了空间和自由才能寻找,进而才会寻找到自我的同一性」
以上说法广泛得到传播。但笔者总感觉没有把事情说清楚,始终似懂非懂。
经过调查得知:
自我同一性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,将要去向何方,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,有了一种相对稳定且连续的认知。这种连续的自我同一性,伴随着能够稳定投入于职业、关系之中,以及明确而有弹性的价值观、个人品味,和对自身充分的了解等。用一个通俗的话来说,自我同一性稳定建立好的人,就是那些能够成为自己的人。
与此相反的是自我同一性弥散的状态,也就是常说的自我迷失的人,这些人对于自己想要什么,未来职业选择,是否进入一段亲密关系,包括个人的穿衣品味、消费品味等都是迷茫的、不确定的、犹豫不决的、随遇而安的。他们可能会选择一个又一个的工作,甚至经常换不同的行业;或者,他们会在不同的亲密关系中切换。
那么,为什么他们会自我迷失呢,为什么他们无法形成稳定的自我同一性?如果我们去深入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,往往会发现一个自我迷失的代际传承,即他们的父母本身也是自我迷失的人。
这些父母一般只是在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下生活着,他们并没有独立的意愿、目标,在价值观上是摆荡的,经常需要别人来帮他们定义自己。工作对他们来说,仅仅是谋生的手段,所以,他们会一边工作一边抱怨,没有体验到工作对于人的意义。婚姻对他们来说,只是社会或者父母的要求,他们对于婚姻往往是不满的,对伴侣有嫌弃和排斥。人生的两大任务——职业和婚姻,他们都有着强烈的不满意感。
他们没有体验过明确的探索,而是按权威或父母的期望或建议来安排自己的职业和婚姻。这只是一种对真实自我的压抑,一味按社会标准的要求来定义自己,因此,这些父母本质上是自我迷失的。
那么,父母的自我迷失是怎么导致孩子的自我迷失呢?这里有两个常见的原因。
第一个原因,由于没有属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,自我迷失的父母往往会按教条的标准来要求孩子,而不是基于自主的选择。他们会传递出一些自我压抑的理念,比如「要听老师的话」、「长辈的话都要听,哪怕错了也要听」、「你这样不对」、「你这样很不好」,他们既是这么对自己的,也只能这么对待孩子的。
当父母按教条的要求对待孩子时,孩子也会不自觉地认同父母,自然会变得「懂事」、「听话」,逐渐地迷失了自我的判断、情感和态度。由于孩子的情感和想法经常被父母质疑和打压,孩子也变得不够自信,经常怀疑自己。相反,如果父母是基于自己独立的情感和态度来做出选择的,那么,父母就有了共情、尊重孩子的能力,允许孩子表达自我(意愿、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),尊重孩子与他们不一样的选择,孩子的自我就不断地被确认、尊重和回应,从中不断地发展出成熟而独立的自我。
第二个原因,由于自我的迷失,这些父母内在有很多没有满足的需要,这些未满足的需要会带来嫉妒与怨恨,因此,他们会用各种恨的或“爱”的言行去打压那些能做自己的人,不断地控制孩子。他们经常会否认孩子的感受,排斥孩子与他们不一致的观点,动不动就进行语言暴力(「你很笨」、「你简直是垃圾」、「离开了我们,你什么都不是」),不相信孩子能够自我做主。
无法做自己的父母很难给予孩子独立自主的空间,很难确认孩子身上的力量,不自觉地把孩子拖下了水,最终,一个本来可以做自己的小孩越来越迷失了自己:怀疑自己的愿望、态度和情感,经常会有自我责备(「我会不会太自私了?」「我是不是想多了?」「对方会不会生气了?」)他们无法确立稳定的价值观,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。
由于真实自我的迷失,孩子对于父母,以及社会有一种持久的怨恨,表现在外的,就是不断地排斥与反抗。在进入青春期之后,他们会长期陷入叛逆之中,无法完成社会认同,对职业、婚姻、社会规范都持负面态度,也抗拒与父母和解。从情绪状态来说,他们往往是抑郁和焦虑的,快乐和投入的感觉并不多。
最后以一段话来结束这个主题:过早「懂事」、「听话」的孩子,往往会长期地迷失了自己。当他们变得「不太懂事」、「不太听话」时,意味着开启了寻找自我之路。不过,由于长期的自我迷失,这往往是一条艰辛的、困惑的、迷茫的,甚至抑郁和绝望之路。一旦成功地走了出来,自我同一性就能充分建立起来了,伴随着投入的、稳定的、充满意义感的职业和亲密关系状态。
人的内心是复杂多变的,“自我同一性寻求”可能只阐述了一部分真相,更多的奥秘仍需要更多的研究。不知你有何看法?如果有,请不吝赐教。

瘾欢